requestId:68713fff58ce81.02492683.
每年6月,海拔3500米的瑪曲高原上,格桑花漫山遍野。千里之外的會包養網師圣包養網地甘肅省會寧縣,也有格桑次第開放。在藏族群眾心中,這是一種寄予著希望的幸福花。
過去18年間,因為一項教育幫扶協議,會寧縣已代培了27包養3名瑪曲學生。教師、學生、社會人包養士與這些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情誼,彼此傳遞著格桑花“幸福吉祥”的美好寓意。
民族間融通聯結的“黏合劑”
作為遠近聞名的“狀元縣”,會寧縣常年吸引省內外教育考察團“取經”。2004年,一支來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的隊伍提出,希望與該縣建立教育合作關系,選送藏族學生讓會寧學校代為培養。
領隊尕藏成來是甘肅省政協委員,也是瑪曲縣宗教界的知名人士,從上世紀70年代起,他就包養為當地民族教育事業四處奔走,在草原深處搭建帳篷學校、馬背學校,還主動請纓擔任曼日瑪鄉寄宿制學校名譽校長。
這份熱忱,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。經甘肅省教育廳和白銀、甘南兩地政府積極協調,2004年,會寧縣與瑪曲縣達成教育交流合作協議——商定由瑪曲縣每年選派20名中小學生赴會寧縣就讀,首次合作期限為15年。會寧提供優質教育,瑪曲每年資助40萬元用于學生開銷,并派駐生活老師、藏語老師為孩子們服務。
藏族同胞的信任,讓會寧縣驟感壓力。時任會寧縣教育局副局長王包養網天杰記得,當時局里多次召集各中小學校長開會,對20名學生的分配、學校的軟硬件配套設施進行商討,詳細到學生安排在哪所學校、哪個班級,選擇誰當班主任……事無包養巨細,一一確認。
來會寧的瑪曲縣學生,被安排到會寧縣北關小學、東關小學、會師中學、枝陽中學、思源中包養學等條件優越的學校插班就讀。為解決瑪曲縣學生住宿困難,2010年,白銀市、會寧縣又出資建成代培學生宿舍,改善藏族師生的住宿生活環境。
宿舍內功能齊全,分為住宿區、學習區,還有就餐區、讀書角;裝修風格上,還保留了一些藏式元素,以慰藉孩子們的思鄉之情。
點滴關愛也體現在孩子們步入校園的那一刻。北關小學副校長武強告訴記者,每年開學,校領包養導都會將包養網藏族學生帶到班主任面前,“哪個學生在哪個班、生活學習遇到哪些困難,大家一清二楚,隨時溝通解決。”
初到會寧,瑪曲學生英木嘉就感受到了這份關懷:教室都做了精心布置,黑板上寫著“歡迎回家”4個大字;寢室內,他的床包養鋪被拾掇得整齊溫馨,窗臺上擺放著一束鮮花,第一頓飯也是他在家鄉就特別喜歡的土豆燉牛肉……
到了高中階段,學生即將步入大學校園,自身的獨立能力、生存能力、自理能力更要得到提升。因此,在會寧縣讀書的最后3年里,瑪曲孩子要離開代培宿舍,住進校園。
會寧縣教育部門對孩子們傾注的這些心血,瑪曲人民銘記在心。王天杰曾多次帶隊去瑪曲考察,他說,當地群眾用最高禮遇對待他們,甚至有人走上百公里的路來敬獻哈達,“教育成了民族間融通聯結的‘黏合劑’”。
2020年,一期教育合作協議期限已滿,瑪曲與會寧又續簽5年合作協議,手包養牽手邁步向前。
18年堅守助力瑪曲學子成才
然而,離開熟悉的家鄉和親人,在會寧求學的瑪曲學子還是會有些不適應。“尤其是在語言不通、學習上也找不到自信的‘過渡期’,就會像個刺猬一樣,把自己‘蜷縮’起來。”英木嘉說。
有些孩子剛到會寧時,常常哭鼻子,偶爾還會撒潑耍賴,纏著父母,讓他們來看自己。
為此,來會寧陪讀的藏族老師想了不少法子。現任宿舍負責人貢去乎扎西是第一批來會寧的生活老師。他意識到,孩子們的不適,“不是因為學不好知識,而是因為沒有家”。
于是,他將自己的定位從“老師”轉變成“家長”。陪孩子們聊天、和學校的老師保持溝通、輔導孩子們做作業,此外,他也常常鼓勵孩子們和小區居民、當地群眾多接觸。貢去乎扎西曾多次半夜送生病的孩子去醫院,以監護人的身份簽手術單。而他在家鄉讀書的孩子,卻被同學誤認為是“孤兒”。
原本在瑪曲縣城關小學任職的英木周被抽調到會寧18年了,包養網從孩子們的“包養姐姐”變成了孩子們的“媽媽”,但她對學生的愛始終未減分毫。
起初,來會寧的老師少,生活條件差、沒有廚師、沒有保潔,她就主動承擔這些工作。早上,抱著、拉著年齡小的孩子們去學校,接著扎進菜市場,為20多人準備一天的飯菜。聽到孩子們念叨家里的美食,她也打電話問自己的媽媽,學著給孩子們做家鄉美食。孩子們睡著了,她又抓緊時間搞衛生。
從2004年來會寧到2006年聘請工作人包養員、理順宿舍的各項內務制度,這樣連軸轉的忙碌生活,英木周扛了1年半,練出了一手好廚藝,還養成了超強的時間觀念、統籌能力。
老師的付出,孩子們看在眼里,記在心上。27歲的扎西昂毛記得包養網,宿舍老師給她買過生日蛋糕,情緒不好時,包養網也是老師的勸導讓她感受到生活的溫暖。因為這些,她考入師范學校,大學畢業后,又毅然報考瑪曲縣河曲馬場教學點的教師崗位,將自己曾經感受到包養的愛傳遞下去。
“愛孩子”成了英木周、貢去乎扎西身上的勛章,也成了他們的“羈絆”。前幾年,他們有機會回瑪曲縣城工作,但看到孩子們不舍的眼淚,他們又決定留下來。
書寫“漢藏一家親”的教育幫扶故事
在會寧縣中小學的校園里,老師同樣將這些藏族孩子當成“兒女”。
在蘭州財經大學讀書的旦增鬧藏至今都記得,他在北關小學讀書時,班主任王芳霞一到包養節假日就領他去家里吃飯,課后耐心給他輔導功課。一次,六一兒童節表演節目時,王老師發現他節奏感強,有打鼓的天賦,還自掏腰包給他報了特長班。
現在,旦增鬧藏是學校大學生藝術團的一員,經常表演架子鼓。他還加入了學校的民族協會,講包養網述“漢藏一家親”的動人故事。
7歲的扎西東知去年才來會寧,普通話不流利,很多時候直接用“不知道”來回答問題,語文老師張瑜會減緩語速、換成更通俗易懂的話語和他交流,課后還帶他去玩七巧板、跳繩,鼓勵他多練習普通話。
在思源中學,老師總結出“平等對待”“重點幫助”“友好結對”等一系列方法。剛走上教師崗位的陶銘航注意到班里的藏族孩子喜歡打籃球,他也陪著打球,并且鼓勵孩子們在運動會上為班級爭光。開班會課、辦板報,也會以“民族包養團結”為主題,讓包養網藏族孩子展包養網示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。
楊瑤草在家鄉讀小學時,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,但在會寧,她很快被當地同學比了下去,這讓她頗為慌張。老師找到癥結所在,推薦楊瑤草參加了學校的心理社團。通過學習心理知識、參與心理小游戲、參演心理劇等,楊瑤草開解了心結,臉上的笑容多了,成績也穩步提升。
類似的社團在思源中學還有10多個,每個民族的孩子都踴躍參加。思源中學校長王正輝解釋說,社團里,不同地區、不同民族的孩子因為興趣愛好結識,融為一體,比簡單灌輸“民族團結”的概念更有用,“包養做人誠實、學會感恩、學習上進”的育人目標也更容易實現。
他們正在成為建設草原的棟梁
18年賡續接力,會寧革命老區與甘南涉藏民族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,用生動實踐播撒了民族團結的種子。截至目前,會寧代培的瑪曲學生中已有134名學生考上大學,90多名已經就業和自主創業,中考入學率也在90%以上。包養網
孩子們的成長,是老師最驕傲的事情。有老師寫道包養:“冷遇見暖,就有了雨;春遇見冬,有了歲月;天遇見地,有了永恒;就像藏族男孩索南達吉遇見了我們班,就遇見了更好的自己;我們班遇見了索南達吉,才成為更好的班集體”。
會寧學子在和瑪曲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,了解到藏族優秀傳統文化,并學習藏族同學身上的優秀品質。
在好朋友王澤洋眼中,藏族同學久麥是一個樂觀、陽光的人。文言文背不會,他就比別人花更多時間去死磕包養網,他還任勞任怨包養網,主動打掃水房,對老師同學也特別禮貌。
“和他在一起,我有踏實的感覺。”王澤洋說,他和久麥做了6年同學,也是籃球隊隊友,新冠肺炎疫情期間,他還將久麥帶到自己家里,一起學習生活,早已像家人一般親近。
不少瑪曲的孩子會用“幸運兒”自比,覺得在會寧享受的優質教育,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。
一個瑪曲女孩告訴記者,在會寧讀書時,她耳濡目染會寧同學的刻苦,也變得更加有毅力,找工作時,即使失敗,也會提醒自己咬牙堅持,更加努力。
已經在讀大學的切江吉說,她在會寧學到了知識,學會了做人,學會了拼搏。在大學里,這些經歷使她成為“佼佼者”。
感恩也是這段會寧的學習經歷在瑪曲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。有老師記得,寒假后,班上的藏族小女孩像捧著寶貝似的遞過一袋酥油。原來,是孩包養網子發現她嗓子不好后,特意請媽媽熬制的。
才上三年級的仁增道旦道吉則列出“醫生”“警察”“老師”3個職業選項,他還不太了解這些職業的具體內容,卻很明確自己想成為一個能幫助別人的人。包養網
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也成為孩子們思考的議題。明年高考,扎西卓瑪決定報考傳媒類專業,她感恩會寧,也感恩家鄉為她提供外出就讀的機會,認為自己“去的地方不一樣、見的世界不一樣,人生也不一樣”。她希望將來做一名紀錄片導演,去探究本民族文化的奧秘,并且將這些傳播開來,促進各民族間的交流融合。
“經過在會寧的苦讀,瑪曲孩子中出了不少人才,現在他們成為建設草原的棟梁”,貢去乎扎西樂于看到這樣的結果。在他眼中,這些孩子走出草原,開闊眼界,增長才干,既是各行各業的骨干人才,更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力量,是最美麗的“格桑花”。
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王豪 通訊員 王雙平 來源:中國青年報
TC:
發佈留言